您的位置:首页>金融 >

【人物志】“惠州大儒”李鹏举:治世能臣,为民廉吏

2023-07-09 10:38:04    来源:今日惠州网

明嘉靖二十一年(1542)十二月,理学家、王阳明弟子薛侃为传播新兴的阳明心学,从潮州来到惠城,受惠州学者叶时、谢宪、刘梧的挽留,特在丰山永福寺布道讲学,从游者有数十人。薛侃与惠州结缘,对中晚明朝时期惠州地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,使得惠州迎来了一股自由论学辩难之风,从而造就了晚明时期惠州英才辈出的局面。晚清惠州名士江逢辰吟咏西湖永福寺有句“惠阳讲学前朝盛,粤派王门自此开”,正是对此有感而发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薛侃在惠州授徒众多,能得其真传者首推李鹏举和叶萼。叶萼,晚明惠州“湖上五先生”之首,后主讲西湖天泉书院,被尊为一郡之师。李鹏举则是“湖上五先生”李学一的父亲,万历朝内阁首辅沈一贯称他为“惠州大儒”。他在考中举人后,历任余杭教谕、台州同知,多有善政,升德州府长史后即乞归故里,日与乡里子弟讲学不倦。杨起元在万历《惠州府志》中赞之曰:“鹏举宦绩卓卓如此,其得之薛先生,不可诬也。”

何元述为李鹏举、李大有题匾“双凤齐鸣”。白瑞强 摄

壹 师从薛侃,双凤齐鸣

李鹏举,字起南,号吟云、海云,归善县松柏岭人。松柏岭李氏是惠州历史悠久的望族,先祖富山公在明洪武年间以人才征为行人,逐渐发展成书香门第。祖父李伯端,赠征仕郎;父亲李信,官至江西布政司正理问。李鹏举生而颖慧,不类凡儿。父亲对李鹏举寄予了厚望,听闻薛侃来惠讲学,遂李鹏举师事之。

薛侃寓惠四年,从学者众多,但得其真传者却并不多,在惠“得士仅仅”,而李鹏举正是其中一员。李鹏举求学于薛侃的情形,被杨起元记录在万历《惠州府志》的《薛侃传》中:“是时从游者数十人,惟李鹏举、叶萼尤日侍讲席。侃欲著《鲁论真诠》。每书一札,辄令鹏举、萼朗诵罢,见其叹悦则止,未甚快辄易之。精于《易》,每静夜与二子说之,他人不得闻也。”可见薛侃对李鹏举、叶萼的器重。

除了薛侃之外,李鹏举在求学期间,还得到了另一位名师的教泽。嘉靖初年,福建晋江名士何元述任惠州府学教授,延聘了他的老乡徐茂担任惠州府学教师。徐茂不仅工于诗律,还精通医卜、堪舆、星经等学说,李鹏举、李大有、曾一经等惠州士子多受其陶铸。

明嘉靖二十五年(1546),李鹏举与从兄李大有一同参加广东乡试,双双中举。其时以官至广东按察司副使的何元述特地为二人题匾“双凤齐鸣”。此后,他两次参加会试,皆不第。嘉靖三十年(1551),李鹏举获授浙江省余杭县教谕一职,从此走上了宦海生涯。

李氏宗祠。

贰 施教余杭,入祀贤祠

在余杭县,李鹏举秉承其师薛侃传播阳明学说之志,与诸生讲授性命之学,努力以古师道自任。据万历《余杭县志》记载,李鹏举“端方弘毅,于理学,常以身心性命诲谕诸生,人皆感动。洁廉恬旷,一介不苟,每损己赀以惠贫士”,深得余杭士子爱戴。

甫一上任,李鹏举了解到余杭县学宫所在之地,是该县始建于唐代的法喜寺故基,精通堪舆学说的李鹏举“以为非长育地”,对教育发展不利,遂迁建学宫。学宫建成后,李鹏举“申明教条,亲授诸生课业,且以士相见礼使之习。肄置善恶二簿,俾知劝惩,士皆彬彬有兴”。

李鹏举任余杭教谕不到三年,政绩累累。万历《惠州府志》总结为“刻正学编以明圣贤之脉,集义训以正举业之习,立劝善惩恶之牓以范学者之趋,徙学于善地以辅人文之运,崇奖节义以值伦纪,解衣推食以赡贫生”,可谓全面。

明嘉靖三十三年(1554),因母亲刘孺人逝世,李鹏举丁忧返乡,余杭县士民立“教谕李鹏举去思碑”,并将他入祀余杭县四贤祠,以资永久纪念。李鹏举返乡后不久,父亲李信也随之过世,他合葬双亲于海滨鹤嘴山,并改号“海云”,以志哀思。

李鹏举是至诚至孝之人,后世关于他的传记却鲜有提及这点。他的好友、明代文学家田艺蘅有一篇《与李起南书》,告诉我们李鹏举因丧亲而哀毁异常的感人事迹:“窃见足下闻讣以来,躬赎无所,长号屏食,哭泣几绝,血多于泪,骨减于柴,使及门之徒,无不伤感。”田艺蘅劝李鹏举节哀顺变,切莫哀毁伤身。

叁 通判梧州,获赞大儒

丁忧服阕后,走出哀痛的李鹏举于嘉靖三十六年(1557)补授江苏省盱眙县教谕。没过多久,即升任北京国子监博士。国子监博士一职,在明代的品级并不高,但因掌管国子监博士厅事,且官满三考者可升任翰林官,故在重视科举的明清两代备受士人重视。在国子监,李鹏举日与诸生讲心性之学,纳交名士,声名鹊起。据礼部尚书王锡爵撰《长史李鹏举墓志铭》记载,当时“诸生负笈游其门者,履猎猎户外,皆自以为得师。一时名人,更相与推毂。”

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,李鹏举锋芒太露,竟遭人嫉妒。嘉靖三十九年(1560),受到恶语中伤的李鹏举外授广西梧州通判。在梧州,他并没有意志消沉,依然饱满热情投入自己的工作。据雍正《广西通志》记载,李鹏举在梧州“政务严明,人不敢欺。革厘仓弊,解户无亏。公暇,进诸生讲心性之学。”不管身在何处,李鹏举都以薛侃弟子自居,积极传播阳明心学。

李鹏举虽然只是担任通判,主要掌管粮运、家田、水利和诉讼等事项,但他的施政才能却不止于此。他著书十余篇,洋洋洒洒万余言,“咨关寨之兴废,志山川之夷阻,阅甲兵之虚实,稽钱谷之登缩,艺户口之息耗,谂风俗之盛衰”。后来其子李学一,将李鹏举的梧州书稿汇编为《宦梧稿序》,并请万历朝内阁首辅沈一贯作序。沈一贯阅毕书稿,由衷赞叹曰:“公,惠州大儒也!”

丰山永福寺。

肆 执宰怀集,人以为神

明嘉靖四十年(1561),李鹏举以梧州通判代理广西怀集县(今属广东)知县,虽然只是代理县长,但终于有机会施展他的治理才能。他首先从教育着手,让各乡立社学,“讲正学,明心性”。又修葺县学宫,“以礼教淑人,集闾阎子弟进之学宫,习声歌,教佾舞,山谷蛮猺,银簪绣服,跻堂观礼,彬彬乎有礼乐风焉”。李鹏举把在归附的瑶、僮民中推行教化作为一项重要的治理策略。据时任怀集县教谕、潮阳名士萧信撰《重建怀集县启圣祠记》,李鹏举“训诲瑶、僮诵诗习礼,建社学者八,季冬召诸瑶、僮至邑中,推心置腹,启导谆淳,至给廪受饩之,声歌礼节,情意恳至,不啻若慈母之爱其子也。由是四山悦服,怀德畏威,咸愿请为编户”。

在民生方面,“设木吏(木雕的狱吏)以代勾摄,核丁粮以清册籍”,让刚刚经历过寇乱的怀集得以恢复。在李鹏举的治理下,原来经常起事的“金鹅山诸猺”纷纷表示愿意编入民籍,按期贡赋。等到李鹏举代理期满,新县令到任,不料“怀猺复反”,新县令竟死。怀集父老“泣诉当路”,要求上官让李鹏举继续代理知县。上官顺应民意,让李鹏举再次署理怀集。这次,李鹏举想到了一个一劳永逸的方法,即犒赏经验丰富的民兵,并对每个人传授方略。次日,各路民兵纷纷报捷,“诸猺屏息帖服,竟弗敢叛”“人以为神”。

李鹏举在怀集仅仅花了不到一年的时间,就办成了修成、葺学、平猺等大事,实在是一位难能多得的能吏。在怀集县,李鹏举再次入祀怀集县启圣祠。据同治《怀集县志》记载,李鹏举“尝校余杭,历盱眙,转太学,所至皆冰蘗自矢,有贤声,至今二邑肖像祀之,匪独怀集云。”

伍 累官长史,哲人之板

明嘉靖四十年(1561),李鹏举从怀集县调署广西容县知县。在任上,“增置学田,造士养民,多善政”。嘉靖四十三年(1564),李鹏举迁浙江台州府同知,并署临海县知县,“风介益厉”。临海县濒海,向来是富庶之区,“邑多显仕”。这些贵族平时出行所需的车马费用,基本上都到县衙报销。李鹏举上任后,“一切裁革”。明代实行海禁,为防止沿海地区接济倭寇,海边民田不得耕种,但临海县的海边民田却被有权有势的家族偷偷占据,历代知县不敢得罪,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李鹏举则不讲情面,“论遣如法”。

明嘉靖四十四年(1565),福建道监察御史庞尚鹏巡按浙江,开始试点“一条鞭法”。庞尚鹏是明代中期著名经济改革家,巡按浙江期间,大刀阔斧改革吏治,但凡有压迫平民的缙绅豪强,一律奏准朝廷剥夺他们的官职。同时,他设立了“廉能贪酷”四个标准,让浙江的官员“自审所处”。李鹏举被评为“能”和“酷”。庞尚鹏了解情况后说“台州府同知不酷,其处‘能’是也”。

能吏,只能说是对李鹏举最基本的评价,庞尚鹏显然还没来得及充分认识李鹏举的闪光点。此次考核之后,李鹏举调任德府长史,即设于亲王、公主等府中,执管府中政令的幕僚之职。这样的职位并不能让李鹏举施展所长,他索性提出辞职,回到家乡惠州。

返乡后的李鹏举“日与乡族子弟讲学不倦”,安度晚年。明隆庆三年(1569),李鹏举在惠州去世,葬于博罗大蓼塘。礼部尚书王锡爵志其墓,铭曰:“有硗硗者,不谓缺;有皑皑者,不谓污。惟公岳立,雄于万夫。没而有闻,圣贤之徒。博罗之原,望之光气,烁然如瑜,其哲人之板乎。”

明隆庆六年(1572),朝廷赠李鹏举为奉政大夫。诏曰:“原任德府右长史李鹏举,乃刑科给事中学一之父。夙承家学,发迹贤科。菁莪之风,被于乡国。爼豆之治,试于台梧。器如棘璧而世不珍,清怀蘖冰而人莫鉴。赍志以没,幽光弗扬。兹以覃恩,特赠尔为奉政大夫。”

李鹏举的好友田艺蘅曾有《闻李起南卧病月下有怀》诗,其中有“茂陵多病近何如,况是虞卿苦著书”句,将身体多病又亟亟治学的李鹏举比作司马相如、虞信。了解李鹏举的生平后不难发现,在惠州迎来“湖上五先生”的人才井喷之前,李鹏举确实能堪当“惠州大儒”的美誉。

(严艺超)

关键词:
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