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页>金融 >

欧阳弘:惠州明代隐士

2023-08-27 10:45:19    来源:今日惠州网

孔子弟子三千,贤者七十二。对孔门略有了解的人,相信对原宪这位孔子的弟子不会陌生。原宪,字子思,亦称原思、仲宪,春秋时期鲁国人。原宪出身贫寒,个性狷介,一生安贫乐道,不肯与世俗合流。孔子为鲁司寇时,曾做过孔子的家宰,孔子给他九百斛的俸禄,他推辞不要。孔子死后,原宪遂隐居卫国草泽中,茅屋瓦牖,粗茶淡饭,生活极为清苦。后世视原宪为穷不失志、安贫乐道、高风亮节的典型人物,原宪也因此成为儒学中非常有影响的人物。


(资料图片)

在儒家看来,积极入世是一种姿态,消极遁世也是一种姿态,而且是更重要的姿态。原宪的行为留给后世贫穷的知识分子以自视清高的托词,更为后世的士大夫开辟了一个类型,就是隐士,也即独善其身的人格类型。鲜为人知的是,在明嘉靖年间,也有一位隐士厕身三栋官桥,还被晚明礼部尚书、惠州“湖上五先生”之一的杨起元称为“当与原宪并称”。这位深藏身与名的隐士叫欧阳弘。

欧阳弘。

为官时修浚官陂、

重建庙宇、捐资筑堡

欧阳弘,字任重,归善县水背人。史志称欧阳弘“恬澹不竞,家寒素”,可以理解为他家境不好,但心态却不错,淡泊名利。少年时期进入私塾,塾师要求学生们必须夜里诵读,但欧阳弘以家里没有“继晷具”(即灯具),在夜里只默坐不语。有一次塾师发现他家没有读书声,故责怪欧阳弘。欧阳弘不得已,只好长吟“无油”二字应对。幸好,这位塾师并没有放弃欧阳弘,而是让他到邻近的同学家中,“共灯以读”。这下子欧阳弘就没有“躺平”的理由了,很快,他就“淹贯群籍”,并于明嘉靖二十八年(1549)以第57名的成绩高中举人。

明代的科举考试可不是闹着玩的,尤其是考举人的乡试,录取率极低。有数据显示,明嘉靖三十七年的广东乡试,录取率只有3.2%,与之相差不到10年的明嘉靖二十八年的录取率也差不多。欧阳弘中举的那一年,广东全省仅有75个名额,其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。查《嘉靖二十八年广东乡试录》,欧阳弘的同年可谓不乏牛人,如明代名臣海瑞、郭棐等。

欧阳弘中举后,没去参加会试,而是谋了一个河南孟县教谕的文职。直到明嘉靖三十九年(1560),表现出色的他被提拔为福建永安知县。

在永安,欧阳弘不再消极遁世,而是积极入世。修浚官陂,既有利于农田灌溉,也能预备火警;明嘉靖四十一年(1562),邑中广烈王庙毁于贼,欧阳弘重建之;嘉靖末年,为了防御外来流寇,官方特许当地士民营建贡川堡,作为永安县东北方向的屏障。此役中,欧阳弘作为父母官,带头捐资,以筑堡为己任。事成,士民修建永怀祠以纪念建堡有功人士,欧阳弘入祀其中。

在永安县,永怀祠专门用来奉祀有功于地方的官员。据清宣统年间的永安县《贤祠书册》,永怀祠仅仅奉祀6位官员,其中“大邑尊少梧欧阳父师”,即欧阳弘。由此可见,欧阳弘在永安县有着极高的历史地位。

辞官回惠州老家后

在官桥清净之地定居

欧阳弘的治理才能如此出色,本可以在仕途上更进一步,但竟上书乞归。

回到惠州后,又因在老家的应酬过于繁冗,遂“不肯还里”,而是在家乡附近的官桥,找到一处“四无居人”的清净之地,建个房子就住了下来,从此不问世事。

明万历《惠州府志》的欧阳弘传记是出自“盛世文宗”杨起元之手。杨起元特地来到官桥拜谒欧阳弘,在杨起元的眼中,欧阳弘的居所“环堵萧然,仅蔽风雨。盗贼四往,不窥其门”。进屋一看,“见其土块支床,敝席供卧,非人所堪也”。

杨起元和欧阳弘见面时,欧阳弘已八十一岁高龄。两人交谈的内容不得而知。临别时,杨起元向欧阳弘请教,欧阳弘“惟曰‘清心’而已”。杨起元肃然起敬,曰“谨领教”。在杨起元造访一个月后,欧阳弘与世长辞。

在欧阳弘传记的后面,杨起元特意留了一段评论,这种情况在明万历《惠州府志》并不多见。他说:“人谓弘躭静嗜洁,非中行,固也。予观士起白屋,膺一命,无不为衣食鲜美、子孙富厚计者。若弘,可谓不变塞欤!使在圣门,当与原宪并称,盖钟山川之正气多矣,其人中之松柏哉。”

杨起元将欧阳弘比作孔子弟子原宪,说他是“人中之松柏”,这无疑是极高的评价。孔子曾说:“君子谋道不谋食。耕也,馁在其中矣;学也,禄在其中矣。君子忧道不忧贫。”“君子忧道不忧贫”,可谓是对欧阳弘最贴切的描述。

(严艺超)

关键词:

相关阅读